玉山至常山(二首)
清·陆葇(—)山城频战后,秋气早苍凉。乱阜全堆绿,新畲半刈黄。海椒还北贩,山药向南装。中道肩相易,人情信恋乡。(二)
百里虽分域,虚关不戒严。
羊头车载米,驴背篓驮盐。
篾峡迁丁籍,何村复堵黔。
江东秋大稔,今夕酒杯添。徐德河评析:
陆葇(1630-1699),字次友,号雅坪,浙江平湖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十八年(1679)授翰林院编修。历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雅坪诗集》等。
在古代,从玉山至常山有一条约八十华里的古道,每天人流不断,有的肩挑,有的驴驮,运输各种农副产品,供应两县人民及周边村民使用。运输景象繁忙,气氛热闹。该诗形象逼真地反映康熙年间两县农民运输物资,贩卖农副产品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其(一)诗前四句,诗人通过视觉,观察眼前的自然环境,直接写道:玉山、常山两县城乡多年来被耿精忠的叛乱战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百姓涂炭,万物凋零。你看,秋天田野里早已苍凉,毫无庄稼成熟的景色。在那四周乱七八糟的土堆上,长的全是一些绿色的野草,农民新开垦的田地里,有一大半也是枯黄的野草。这样描写,是为了揭示当年耿精忠叛乱的历史背景。农民受战乱之灾,日常生活一定很艰苦,那怎么办呢?只好搞些副业维持生计。
其(一)诗后四句,诗人接着写:战乱给农民带来缺吃少穿的困难生活,那怎么度日呢?农民只有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解决困难,多种些辣椒,或者到野山上去采集中草药,搞点副业收入。于是农民就成群结队肩挑着红辣椒到北边几个邻县去贩卖,或者挑着一些中草药到南边几个邻县去贩卖。为了挣一点血汗钱,农民日夜奔波在这条古道上,历尽艰辛困苦。不过,农民在贩卖农副产品的过程中,苦中也有一点情趣。当许多南来北往的乡亲挑着担,或骑着驴在古道上相遇时,都放下担子一起休息,情不自禁地互相问好打招呼,表现得亲亲热热,像自己兄弟一样。诗人对劳动人民的亲情观察得非常仔细。
其(二)诗前四句说:玉山与常山两县的区域距离虽有百里,但一路通关很顺利,无关隘之阻。玉山县出产的粮食多,农民们就拉着羊头车将大米销往常山县或开化县; 而江西有许多县缺少盐,常山县的农民就将官盐运往玉山销售。诗人记叙这一段物资交流事实,目的在于赞扬两县农民互通有无,既交流了物资,又融合了感情,促进团结互助,实在是件大好事,应给予肯定。
其(二)诗的后四句,诗人很欣赏当年两县农民物资互补,在古道上相遇的亲密感情,从而赞扬常山是个好地方,于是就有外县的人丁迁移户籍来常山很小的峡谷里定居,共同发展农业生产,过安定生活。当地农民也很欢迎移民,没有听说有哪个村拒绝移民入籍。由于人多劳力增强,农业生产发展了,在江浙和赣东一带连年获得粮食大丰收,农民喜气洋洋,晚上就举行酒宴,互相祝贺,互相鼓励,喝了一杯又一杯,其乐融融,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情景。
陆葇用诗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康熙年间“玉山至常山”这条古道上物资运输的繁忙景象和人文交流,这是有历史价值的。该诗能为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生活改善而发挥积极的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