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往,这里有山水安享!......毛芦芦:来常山就像到了外婆家许彤:难解三衢山情结走进柚都大地 感受石城魅力苏沧桑:安“常”处顺,从容宁......薛卫民:常山,鱼和熊掌可兼得马叙:对油茶情有独钟柴薪:揽三衢奇石 品芬芳胡柚杨新元:酒香也要勤吆喝孙昌建:幸福小城让人流连袁亚平:生态环境是常山后发优......季关泉:石有真谛 柚是良药陈海飞:一路行,一路赞王益军:常品胡山柚 生活永无......柯平:静待常山“一笑百媚生”汤汤:常山之行收获许多“想不......
01版: 一版要闻 02/03版: 今日关注

柴薪:揽三衢奇石 品芬芳胡柚



  方均良
  柴薪简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秘书长。
  “我老家就在常山‘隔壁’的江山,我从小就对常山没啥生份的感觉。”在攀登三衢石林时,衢州籍作家柴薪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在前头,只见他边走边谈,不亚于年轻的导游。
  “我和常山籍笔友林伟民、马朝虎是多年的莫逆之交。20多年前,林伟民带着我来常山访友,往往一住就是数天。”柴薪深情回忆,“那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但相互间的友情却是十分浓厚。有一次,林伟民和我一起到马朝虎老家,他的老母亲竟然把农村人视为金贵之物的老母鸡杀了炖给大家吃。常山人民的纯朴好客,让我感动。”
  君子之交淡如水,情投意合境难求。林伟民、马朝虎和柴薪3位文艺青年当年经常结伴外出采风。在柴薪的一篇优美散文中,鲜活地再现了招贤古渡一带的风土人情———“如果时光倒流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故乡苇镇还是一个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码头。我的故乡苇镇是钱塘江上游的最后一个码头。江浙的货物溯钱塘江而上到达我们苇镇,停船卸货,改由挑夫走陆路经仙霞古道进入福建。闽北的货物经仙霞古道从陆路挑到我们苇镇码头装货上船沿钱塘江顺流而下直达苏杭。傍依小镇的青溪河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支支流,据老人讲,当年河深水清,清波荡漾。青溪码头边的泊船大大小小有二三百条。我查过县志,上面记载:‘青溪码头泊船桅杆之多像箸(筷子)筒里的筷子。’这真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可见当年泊船之多,码头繁盛之话不假。”
  “回想起当年作为文艺青年时的生活,虽清苦但乐趣无穷,我和两位挚友为体验生活,常常是拎上干粮和数只胡柚,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作伴,入山林丛中觅奇石为友。”柴薪说,正是常山乡土作家们的辛勤笔耕,将柚都石城的美誉传播到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