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返乡创业天地宽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经济人物 04版: 人文常山

爱拼才会赢

———访浙江金利达家私有限公司、浙江红泰家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红



  ●创业靠意志,意志靠磨练。漫长的创业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跌倒了,爬起来,爱拼才会赢。
  ●做生意,讲诚信,诚信是金。一次失信,恐怕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客户。
  ●我有一个梦想:做衢州最大的家私企业。眼下,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周建红语录

  【人物简介】
  周建红,1974年5月出生,辉埠镇(原宋畈乡舒家村)人。现任浙江金利达家私有限公司、浙江红泰家私有限公司董事长,县政协委员,衢州市家具协会副会长。
  初中毕业后,周建红赴杭州打工,1995年成立杭州康宏家私厂,2002年返乡创业,2005年,成立浙江金利达家私有限公司。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浙江红泰家私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先后被授予“衢州市诚信民营企业”、浙江省AA级信用企业,其创造的“木之本”品牌家具在2011年度被中国品牌产品培育委员会、中国品牌调查统计中心入选为“中国著名品牌”。

  本报记者 朱爱良 通讯员 胡威民
  做生意、干事业的人大多很忙,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周建红也不例外,记者预约了好几次,他总算答应2月25日早上见面聊一聊。
  周建红创办的企业位于县工业园区,集设计、生产、展销于一体,拥有自主创新品牌,是目前我县家具生产经销行业的“龙头”。投资5000万元,去年刚刚建成投产的浙江红泰家私有限公司,当年就实现销售产值1900余万元。
  “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长时间。”上午10时30分许,当周总从衢州连锁店赶回常山“大本营”时,脸上写满了疲惫。记者抓住时机,从艰苦磨练、返乡创业、连锁拓市、借鸡生蛋四个方面进行专访,试图解开这位返乡创业农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艰苦磨练

  【背景】上世纪80年代末,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的农村孩子,除了少数出门打工外,更多的还是留在乡下干农活,或者拜师学技。周建红的父母老实巴交,种田出身,知道种田搞不出啥名堂。于是,在建红初中毕业的下半年,就匆匆忙忙安排他给芳村镇一位油漆匠当学徒。在他父母看来,农村里的人只要有门“手艺”,成家立业就不在话下。
  可是,周建红偏偏不认这“理”,居然违背父愿,悄然去了杭州……
  记 者:听说您原来在家学做油漆匠,后来怎么选择出去打工,并创办起小型家具生产企业?
  周建红:人生的创业目标,并不是年轻时就能确定的。我在三兄妹中排行老大。做了一年的油漆匠徒弟后,眼看村里许多青年纷纷外出打工,便无心再当学徒。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父母终于让我去了杭州。
  我坚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经老乡引荐,由于做过油漆活,很快在杭州江干区一家家具企业找到工作,老板安排我的任务是每天刮刮砂灰、打打砂布,工艺简单,活儿轻松,但一天的工资却有6元,这比老家打一天零工的工资要高2元。
  半年后,我成了企业的骨干,每天工资上升到50元,工作信心倍增,觉得出门打工这条路是正确选择。一次在食堂吃晚饭时,一位工友开玩笑说,现在许多家具企业油漆工序都拿来承包,你手艺好,又能吃苦,何不试一试?那样来钱更快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感到工友的话很有道理,决定去试一下。谈了好几家,最后石桥那边一家企业以更高的油漆工价让我心动,促成我在那里当起“包工头”,还带起6个小徒弟。通过在成本、工时上“巧做文章”,月收入达1万多元。
  这么高的收入,对于一个外出打工者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说句老实话,人心难满足。看到别人办家具企业红红火火,我的心里就不平静,不是“眼红”,确实想自己创业。筹资金、租房子、买设备、招工人、寻订单……这些东西讲讲很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要办厂单干,少一样都不行。不过,我还是在亲朋帮助下干起来了。
  1995年下半年,在杭州石桥注册成立了杭州康宏家私厂,牌子看起来有模有样,生产经营规模却很小。我自己是既当老板又做工人,10来个员工,产品也是简单的木沙发、餐桌、餐椅之类。按照“诚信经营、稳扎稳打、边产边扩”的创业思路,那些年,既要跑业务、送产品,还要指导工人生产,起早摸黑,亲力亲为,用快餐面当饭是常有的事。举个例子吧,有两个月因江苏苏州客户10多万的货款回笼不及时,造成资金困难,员工工资难以发放。我心里非常着急,问了好几个朋友都没借到钱,怎么办?最后用一批椅子作抵押,从杭州的一个客户那里借来3万元钱,才将员工的工资发了。
  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到2001年,公司年销售产值接近300万元,工人增加到40多名。

  关键词:返乡创业

  【背景】2001年下半年开始,一股全民创业潮在全县悄然兴起,一些乡镇领导利用春节期间外出打工人士纷纷返乡之机,召开各种座谈会、推介会,宣传县里的政策,动员鼓励大家回乡创业。
  与此同时,常山工业园区(原称常山新都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县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创业。周建红,作为当时的东鲁乡外出打工能人,也引起时任乡领导关注,并多次邀请他返乡投资发展。
  记 者:为什么选择返乡创业?遇到哪些问题?您是怎么去破解这些难题的?
  周建红:返乡创业,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落叶归根。只身在外打工也非长久之计,人总是要回乡的。在外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后,我认为家具产品是属于大众消费品,家乡又缺少有规模、上档次的家具企业,回乡办厂,说不定能够闯出新事业。二是当时的乡政府领导何健等干部非常热心,多次劝我返乡发展,还到杭州来看望我,一起帮助分析家具市场行情。
  2002年,经过乡政府干部的牵线搭桥,我出资在县工业园区购买了13亩地。那块地是个小土坡,直到一年后开发区管委会才正式交付使用。
  抓基建、装设备、搞装修,绿化、亮化一路下来,又费了一年多时间,直到2005年初才正式将“康宏”从杭州整体搬迁回常山,并成立浙江金利达家私有限公司。
  企业投产之初,产品采用简单的板木结合,档次不高。有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刻。那时,玻璃茶几在市场上走俏。于是,通过向芳村信用社贷款,投资50多万元购买新设备,开始生产玻璃茶几。原本以为这茶几不复杂,谁知由于玻璃切割技术、工艺制造不过关,结果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净亏15万元。返乡第二年就在创业路上“栽了跟头”。本来因为厂子搬迁,流动资金紧张,这一亏损无疑就像一把刀子扎在心头肉上,那种痛,是常人无法想像的。
  陈毅元帅有句诗叫“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需要意志,意志,则靠磨练。吃了个“哑巴亏”后,我不敢再冒险上新的生产线,老老实实地从原材料入手,全部改用俄罗斯进口的水曲柳原木,从广东采购高档沙发布套,改用高密度海绵等。同时,还从河南、江西等地聘请技术人员,每年都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广交会和西博会,学习产品工艺和款式。
  资金方面,获得了农信联社的大力支持。2007年,企业创建并注册了“木之本”品牌,为紧跟时代潮流,还多次派设计人员到深圳、广州等城市考察学习,并从原来生产办公家具转向生产客厅、卧室、餐厅、书房四大系列全实木整体家具,品种达200多个,年产值突破700万元。

  关键词:连锁拓市与借鸡生蛋

  【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有规模以上家具企业4400多家,年产值5190亿元。分析指出,中国家具要优化升级需要加强设计理念,强化服务,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金利达”作为我县有一定规模的家具企业,在不断提升产品设计水平上,跳出常山,将发展的眼光瞄向全国市场。引进外地大型家具企业合作,新上项目,促使企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记 者:家具市场浩瀚无边,竞争历来非常激烈。置身在一个小县城,如何搏击广阔的市场?您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周建红:企业有产品,很正常;但这个产品能否被市场认可,却事关企业成败。怎样才能打开市场这扇“大门”?
  2009年,我们公司开始在全国各地招揽经销商开办专卖店。消息发布几个月后,终于有安徽、江西等地的客商上门洽谈开办专卖店。为慎重起见,我又去这些客商所在城市考察,经过认真比较选择,确定与南昌一家客商率先合作,即由对方提供店铺,“金利达家私”出资店面装修费用,提供家具样品展示。短短半年时间,南昌专卖店就销售家具产品80万元。
  此举,使我对开拓国内市场信心倍增。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采用个性化,将新的流行元素融入到企业自身的设计理念中,根据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和式”、“简约式”等系列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品牌促销力度,目前,已在杭州、宁波、武汉、济南、南昌等60个城市建立起专卖店,使企业走出利润低、市场小的低谷。
  现代人的家具消费理念新,追求品位、个性,不少市民往往要到杭州、衢州市区等地购买家具,售后服务却难以保障。针对这种情况,想要再做大企业的话,光靠自身力量显然不够。那怎么办?我接连走了两步“借力发展”的棋子,现在看来,这两步棋走得比较稳当。
  第一步,通过县残联牵线搭桥,与温州客商合作,投资5000万元,在工业园区购买土地24亩,新注册成立浙江红泰家私有限公司,2011年春正式开工建设。
  第二步,在抓紧建设新项目的基础上,公司派出骨干人员赴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巴黎公馆等知名家具企业洽谈合作事项,经过多轮谈判,成为两家企业的代理商。
  去年6月,“红泰家私”正式投产,实现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并初步形成独立设计生产、合作展示、连锁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发展格局,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记 者:接下去您还有什么发展计划?
  周建红:创业不是过家家,来不得半点虚假。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做衢州最大的家私企业。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重点要干好两件事:
  第一,力争今年上半年销售产值突破2000万元,进入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行列,为县里提出的“实力工业推进年”做点小贡献。
  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招工问题,尤其是技术工很短缺。正月里,参加县里举办的人才交流会,报名者有20多个,实际正式来上班的才几个人。
  第二,积极筹建常山县家具行业协会,目前正在与县工商联等部门接触,争取今年能够发展起来。我县有家具生产经销企业几十家,大家“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组建行业协会后,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调研,发布信息,协调行业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制定行规行约,实行行业自律,监督会员依法经营等,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县家具行业整体发展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