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化抵常山舟中即事六首
清·李渔
开缆解帆信急湍,浪花飞作雨声寒。金溪一滴篙头水,题到常山砚未干。百丈危峰翠渺茫,一痕界破是周行。征人行到无云处,才可肩舆寸许长。过耳溪声过目山,溪山忙处我偏闲。更宜树动岚风起,推出云中屋几间。昨从山路俯看舟,一叶微茫水上浮。今日仰观山上客,星星飞鸟树梢头。枕臂悠悠梦复醒,无心不问过来程。莞然起与鸥相狎,无数青山学笑声。两岸峰高日易曛,牛羊星散鸟成群。独余樵叟不归去,偏在山腰砍暮云。
颖文评析:
李渔,字滴凡,号笠翁,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自开化抵常山舟中即事六首》(另有《自常山抵开化道中即事六首》),是李渔往返江浙之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作。
这六首诗皆为山水诗。第一、三、六首诗艺术水平尤其高超。
第一首开头第一句就点题:“解缆开帆信急湍”,说明从开化抵常山是乘坐船而去,金溪的水流很急。“浪花飞作雨声寒”,因为水流湍急,似离弦的箭在水面上行走,溅起来的水花如雨而下。一个“寒”字,既暗示了作者旅行是在“乍暖还寒”的二月(农历),又反映了他在舟中的心理感受,把读者带到了水急、滩险、舟颠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金溪一滴篙头水,题到常山砚未干。”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进一步说明了金溪(开化)、金川(常山)水的特点和船行的飞速。简直可以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相媲美。
第二首开头句“百丈危峰翠渺茫,一痕界破是周行”说明了金溪两岸山的高峻、植被的苍翠,后一句说明了路的崎岖、曲折。“界”,境域划分区。“界破”,即已到了常山界。“周行”,大路。《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第三、四句“征人行到无云处,才可肩舆寸许长。”“征人”,行人;“肩舆”,轿子,古代交通工具之一。“寸许长”,是夸张的写法,形容山高、雾蒙、路曲。
第三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溪山、树、岚风、云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优美的景色。“过耳溪声过目山,溪山忙处我偏闲。”一路乘船行来,听到的都是溪声,看到的都是山。溪山不断地向后快速移动,十分忙碌,而我却很悠闲。“更宜树动岚风起,推出云中屋几间。”“岚风”,山风。岚,山中的雾气。岚风起,树摇动,云雾中露出了几间屋舍,好一个幽静的去处!不说自己仰观山上,看到了山上因风起树动而露出来的房屋,却说屋是被风推出来的,这种拟人写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从而使整首诗更加有诗味。
第四首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昨从山路俯看舟,一叶微茫水上浮。今日仰观山上客,星星飞鸟树梢头。”用昨天步行的所见所闻和今天舟行的所见所闻作对比,写出了内心的感受。通过“俯看”、“一叶”、“微茫”、“仰观”、“星星飞鸟”等词语,也使读者感受到沿江两岸山的高峻、重叠,以及河床水位落差的高深。短短的四句诗,仿佛把人带进了大山峡谷中。
第五首写自己在船上困了“枕臂”而卧,醒时“与鸥相狎”的那种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狎”,亲近。这不正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吗!读了令人十分向往。
第六首“两岸峰高日易曛,牛羊星散鸟成群”描写的是山中傍晚的景色。“曛”,昏黑,暮。因为山高,傍晚太阳落下去时,比别处更快天黑。此时,牧人已赶着牛羊回家,群鸟也纷纷地飞回鸟巢。但是“独余樵叟不归去,偏在山上砍暮云。”“独余”,只留下;“樵叟”,以砍柴为生的老翁;“砍暮云”,在暮云中砍柴。太阳已经落山了,夜幕渐渐降临,可老人为什么还要在半山腰砍柴呢?这一组镜头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如果生活不艰辛的话,如果有子女赡养的话,樵叟会“独余山中”在“暮云”里砍柴吗?这就是诗的“言外之意”,言尽而意远。
李渔用朴素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独特奇绝的意象、娴熟精湛的艺术手法,创作出这一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財富。他的诗,具有浓郁的诗味、深刻的思想和引人入胜的意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