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本报讯(记者 刘琳玲 通讯员柴素芳)去年3月28日我县出台个体工商户转企业及小微企业规范升级工作意见,截至目前,转企数目达到370户。许多经营业主也因此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订单量增多、抗风险能力提高、竞争力增强等,李志飞就是其中一位。
李志飞曾是我县众多个体户中的一份子。2009年,他响应县里回乡创业的号召,毅然放弃在义乌经营多年的雨伞批发生意,回到家乡白石镇办起一家雨伞厂,做起了来料加工经纪人。几年来,由过去10多人的来料加工作坊,发展成如今50多人的小车间,(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也让李志飞萌生了扩大生产,创立自己雨伞品牌的念头。
“一说自己是个体户,对方就会觉得你信誉度不高,难以达成协议,还无法出具增值税发票,损失了不少订单。”李志飞明显感到了个体工商户给伞厂发展带来的制约。“融资渠道少,还无法获得土地指标,扩大生产。”李志飞将苦水一股脑倒了出来。他告诉记者,因为个体户身份,很多要求一定资质的招投标活动参加不了。
正当李志飞一筹莫展的时候,“个转企”的改革浪潮迎面扑向了他。李志飞赶上了好时机。去年6月,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李志飞通过“个转企”登记,顺利升格成了常山阿哈伞业有限公司的老总,摘掉了个体户的帽子,成为个人独资企业中的一员。
前不久,再次见到李志飞时,他告诉记者,短短一年时间,阿哈伞业的销售网点已经分布全国各地,拥有了自己的注册条码,顺利进军多家大型超市,并为多家企业提供雨伞订制业务,销售额提高了30%。同时,阿哈伞业在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诚信通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去年10月份以企业名义注册之后,李志飞已经收到了400多万元的订单。最让他高兴的是,因为企业发展迅猛,他顺利获得了镇里的土地指标,并从银行拿到了近500万元的“个转企”扶持贷款。这几天,他正忙着办理土地合同,着手建设属于自己的研发楼和厂房。“还要多招些员工,争取今年底能进驻新厂房。”说到即将搬离这个租用了5年的老厂房,李志飞有些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