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步向前走共和国和人民军队阅兵史的回顾......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国防之窗 04版: 公益广告

共和国和人民军队阅兵史的回顾与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举行了15次大阅兵。
  (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陆海空三军部队16400多名官兵接受了检阅。受阅的武器装备都是在革命战争中缴获的“万国牌”,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奠定了新中国国庆阅兵的基础。
  (二)1950年10月1日,第二次国庆阅兵。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国内外的形势都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举行的,阅兵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三)1951年10月1日第三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检阅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和民兵代表13348人接受了检阅。首次出现了军事院校和民兵等方队,还出现了马拉炮现象。
  (四)1952年10月1日第四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和民兵代表11300多人接受了检阅。公安部队首次参阅,多民族民兵方队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
  (五)1953年10月1日第五次国庆阅兵。是在抗美援朝胜利的情况下举行的。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和民兵代表11000多人接受了检阅。
  (六)1954年10月1日第六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10384人、38个方队和4个飞行梯队接受了检阅。此次阅兵,标志着我军已从陆军为主向诸军兵种转变。骑兵部队最后一次受阅。
  (七)1955年10月1日第七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应邀参加国庆典礼的50多个国家、2000多位外宾参加了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官兵10344人,组成27个方队和若干飞行梯队,身着实行军衔后的新式军服接受了检阅。出现了将军领队,结束了我军“有军无将”的历史。
  (八)1956年10月1日第八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11900多人编成29个方队和若干飞行梯队在雨中接受了检阅。
  (九)1957年10月1日第九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29个方队、7000多名官兵接受了检阅,国产的轰炸机、歼击机首次参阅。
  (十)1958年10月1日第十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官兵29个地面方队和6个飞行梯队,共7856人接受了检阅。首次出现首都民兵师和女民兵队伍。
  (十一)1959年10月1日第十一次国庆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11000多人组成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接受了检阅。“五九”式坦克第一次接受检阅,受阅武器装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
  (十二)1984年10月1日第十二次国庆阅兵,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车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第二炮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首都民兵10370人组成42个地面方队、4个空中梯队接受了检阅。国产战略导弹首次亮相,女兵和武警部队第一次组成方队参阅。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的。
  (十三)1999年10月1日第十三次国庆阅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乘车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人民解放军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24000多人组成的42个地面方队和10个空中编队接受了检阅。三军航空兵首次比翼齐飞。四大军兵种导弹同时亮相。
  (十四)2009年10月1日第十四次国庆阅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了受阅部队。此次阅兵56个方(梯)队,是新中国历次国庆阅兵中方(梯)队最多的一次。
  (十五)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是中国政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进行的阅兵。国家主席习近平乘车检阅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的1个空中护旗方队、2个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9个空中梯队、11个英模部队方队、27个装备方队,共1万2千人接受了检阅。本次阅兵彰显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立场,彰显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展示我军贯彻强军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县国教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