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沟谷深处人文胜地常山纪行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天南地北常山人 04版: 人文常山

东坑:沟谷深处人文胜地



  特约撰稿人连中福
  沟谷深处,泥墙瓦房,石板路、石拱桥、石古道……还有那年代久远的莲花香炉、徽商风水石、乐善古桥……东坑,这些人文胜迹无不在人们头脑中散发着悠悠弥香和山野韵味。

  美丽传说遗古道

  当车子停在球川镇东坑村村委办公楼前时,我才明白“当坑”原来是东坑,我问村支书为什么将东坑叫成“当坑”,他说,祖传就这么叫的。虽不是我满意的答案,但这一句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东坑是浙西重镇球川的一个行政村,村不大,四百零五户一千三百多人口,分布在五个自然村。据县地名志记载:东坑因村庄临沟谷居住而得名。可想,这应该是个偏僻的山村。
  从县城开车去东坑约四十分钟,当车子拐上一条通往山谷的狭窄水泥道向前行驶时,仿佛似一叶小舟在两旁叠翠的群山和陡峭的崖壁中间飘游。在村会议室里,村干部说,准备让村里的一位“名人”廖一刀来当向导为我们讲故事。不一会儿,廖一刀赶到了,他很快进入角色,为我们介绍起东坑村:别瞧东坑村不大,但在古代却是浙江通往江西的交通要道,村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多段三米宽的鹅卵石铺砌成的步行道,人们都称之为“官道”。现保留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叶溪岭和蔑岭。这两条岭就像一块长长的跷板,依赖着东坑这个支点向西南和西北延伸,要到达彼此目的地,却绕不过东坑,东坑也就成了古代徽商进入浙皖赣之咽喉。
  叶溪岭位于东坑村北二点七公里,海拔四百五十三米,既是一条古道,也是一座山。一岭跨越常山开化两县,在常山县境内长两公里,宽一点五米。山上树林茂密,在岭的深坳处有涓涓溪水流出,越向外流,溪水越大,溪流越宽,从里东坑至外东坑,已形成一条长年哗哗流动的小溪。如今的山溪已有多段被两侧茂密的灌木丛遮盖,只能听见流动的水声,而不见流水的样子。流着流着的小溪,到了出外东坑自然村时,突然没了踪影,只剩下一片黄泥沙滩。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当年仙人铁拐李从叶溪岭下山来,想到村头这户人家要碗水喝,这家人见是一位叫花子老头,又正好家里没水,就没好气地说:水在屋后山溪里,你自己去喝。铁拐李没吭声,自顾到屋后喝水去了。喝完水后,口中念念有词:如此清凉甘冽之泉水自屋后流过,家里竟没水喝,此乃庸懒之人,得让其舒舒筋骨才是……说完,便大步流星而走。第二天早上,村民发现出村口的山溪有一里多路被黄泥沙覆盖而断流。从此,铁拐李要水喝的那户人家便要到一里路外的溪中去挑水喝了。
  溪沿山脚走,山伴溪水流。原来山上有高大树木时,灌木丛倒没这般茂盛,大树落叶四季更迭,飘飘荡荡落满山溪,水载着落叶,悠悠向前,几乎一年四季如是,这条岭也因此得名叶溪岭。早年,有名的徽州商帮来浙江去江西做生意,或从浙赣返回徽州,必经开化走叶溪岭,而东坑就成为他们的驿站,歇脚的,吃饭的,住宿的,给东坑这个山谷小村带来热闹和繁荣。
  出东坑向西,是一条与叶溪岭相对应的官道———蔑岭。蔑岭位于球川老镇北二点七五公里,跨龙绕,东西长四点五公里,海拔四百三十四米,因山上树木茂密,原名密岭,常山属古代姑蔑之地,以取义古雅而改名蔑岭。植被以松、杉、毛竹、油茶为主,兼有白栎、映山红、乌饭等灌木丛。攀蔑岭穿越球川古镇,便进入江西地界。说起蔑岭,当地还流传着一段悲凄的故事。传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外巡至定阳县,即今常山。巧遇一女子在定阳溪边浣纱,那女子漂亮过人,与吴王一见钟情,并为孙权生下一子,取名孙和。吴王下诏立为太子,称定阳太子。一高人从太子属相中得知,太子命中有大劫难,并布局为太子化解。即派一徐姓大将军潜伏于定阳一隅,以便于太子危急时调遣相救。孙和荣登太子宝座后,其他兄弟心生忌妒,设计陷害,太子遭官兵追杀。此时,徐大将军正在家探望老母,接报后即策马回赶救护太子,路上突遇暴雨袭击,在一凉亭避雨时,问一路人此为何地?路人回说,此为蔑岭。将军把蔑岭误听成“灭岭”,心想,在此节骨眼上,遇上了如此丧气之地名,莫非天意灭我?一定是太子已经遇难。这一切都是自己错过时辰,误了大事。太子已去,自己岂能苟活于世。于是,大将军拔剑自刎于蔑岭。太子虽然接报逃到山上躲进了山洞,因无重兵跟随救护,又被渔夫出卖,只得走出山洞,在定阳溪跳江而亡……听着如此凄凉的故事,谁不为大将军的忠义而盛赞,不为其草率而惋惜!但更多的,人们则想去看看大将军的忠魂所在地———蔑岭。

  淳朴民俗显魅力

  从叶溪岭下来,我有些好奇地问廖慧忠:在丛林茂密,古树满山,竹林遍地的叶溪岭上,竟能让这条数公里的盘山古道保存修整得如此完好,道路两边清理得如此干净,都是些谁干的?
  “也许是在这条路修成时就留下规矩,村里修路从来不派工,都是村民自发出工出力修整的。”廖慧忠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村里的修路节,在村里的男女老小都知道。每逢这天,村里的男人们都会早早地吃过早饭后,自觉带上修路工具,到村委会门前集中,接受修理路段的安排,任务明确后,修路大军便开赴各路段开始修路。凡参加修路的十八岁以上的正劳力,修路那天晚上要到当年结婚娶媳妇或添了儿孙的农户家吃晚餐,东家则会早早备下宴席恭候大家。此举一是为农户道喜,二是为修路节祝贺。修路节的传统在村里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也深深地印在外出游子的心里,每到修路节那天,都会有在外工作的公务人员、企业老板从数百上千里之外的地方赶回家参加修路,没有人通知,也不需要邀请,他们有的坐火车、快客,有的几个人相约拼车或开着私家车,修路结束后,有的第二天赶回去,有的当天晚上就往回赶。他们为的就是这份公益,这份传承了几百年的美德。廖慧忠说,如今村民相聚在一起的机会少了,而每年的修路节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会沟通的平台,即使邻里平时有点小矛盾,通过修路节相会相聚都能消除掉。修路节能使村里的民风更加纯朴,民心更加凝聚。
  修整保存完好的古道吸引着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村里有人看中了这个商机,办起了取名“古道人家”的农家乐。大红灯笼,一路高挂,在洋洋的喜气中,让人感受到淳朴民俗文化带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