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纪行
元·萨都刺
一山溜涓涓山雨晴,村南村北鹁鸠鸣。行人五月不知倦,喜听农家打麦声。
二蚕妇携筐入桑柘,野猿抱子挂松萝。绿阴门巷客呼酒,黄犊山村人唱歌。
三绿阴门巷掩柴扉,五月江南笋蕨肥。何处清香来马上,满山开遍野蔷薇。
颖文评析:
萨都刺(约1300?—1355?)字天赐,号直斋,著有《雁门集》。先世为西域回族(答失蛮氏)人,因祖父留镇云,遂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故为雁门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晚年寓武林(杭州),常游历山水。后入方国珍幕府,卒。其诗多写自然景物,风格雄浑清雅,兼阴柔和阳刚之美。《元诗选》编者顾嗣立誉其诗为“于虞、杨、范、揭(元四大诗人)之外,别开生面者”;亦工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等皆有名。
萨都刺写下了大量描写南国胜景的诗篇,如《过嘉兴》《常山纪行》等,他记游诗擅长表现各地特有的风采,《常山纪行》三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三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山乡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犹如三幅水墨画。第一首开头就抓住了季节的特色:多雨。“山溜涓涓山雨晴,村南村北鹁鸠鸣”。山溜,山溪里的水;涓涓,水流的状态。此时雨霁天晴了,作者听到了“村南村北”鹁鸠的鸣叫声。村南村北,指鸟叫声的此起彼落。鹁鸠,即鹁鸪、鹧鸪。这种鸟正是麦收春种季节叫的,“咕咕咕”的叫声仿拂在催着人们赶快收割播种。“行人五月不知倦,喜听农家打麦声。”行人,作者自己。行人听到了打麦的声音,非常高兴。一个“喜”字,体现了作者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是啊!青黄不接终于过去了,农家又有粮食了。这首诗的特点是多次使用动词:“打麦”的“打”、“鹁鸠鸣”的“鸣”、“水流声”的“流”,这些带有动词的声音衬托了山村的和平宁静。以动衬静,这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动和静是矛盾的双方,总是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这是艺术的辩证法。
第二首是描写了“蚕妇携筐”“野猿抱子”“过客呼酒”“黄犊山村”等多个景象,一句一个画面,引人入胜。“蚕妇携筐入桑柘”,一个“入”字,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动态,同时表现了“桑柘”的繁茂。桑柘,桑树林。“野猿抱子挂松萝”,活画出野猿的可爱,同时又说明了这是个深山里的小村子,处处有茂密的树林。“绿阴门巷客呼酒”,“客”,作者自称。作为过客,一路辛苦,遇到人家,自然要停脚歇歇,随便问问农家有没有解渴的酒,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黄犊山村人唱歌”,在休息的时候,作者听到了有人唱山歌,接着看到了牧童牵着牛回家了。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读了使人产生暇想,让人向往。
第三首诗是作者休息以后骑马行走时的所见所闻。“绿阴门巷掩柴扉”,柴扉,指用竹子或木条编起来的门。绿阴掩映的农舍,柴门紧闭,正是麦收季节,家家户户都下地去了吧。“五月江南笋蕨肥”,蕨,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森林、山野的阴湿地带。这种植物根茎长,横生地下,嫩叶可食,根茎可以制淀粉,如葛。“肥”,大。这一句,突出了江南山乡的特色。常山是山区,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加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因此,植被丰茂。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常山除油茶外,毛竹也很多。第三句一转,“何处清香来马上”用的是设问句。最后,自问自答“满山开遍野蔷薇”。原来是蔷薇花的香气这么迷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常山的思想感情。在写法上和前面不同,采取了“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
这三首诗,都紧扣“纪行”这个诗题来写,而且,写法各不相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意境幽美,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和抒情韵味;充分体现了萨都刺诗的清雅、阴柔的特点。同时,在写这些景中流露出作者对常山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