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岭古道:人文故事鲜为人知宿秀溪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专版 04版: 人文常山

木棉岭古道:人文故事鲜为人知



  特约撰稿人林华/文 王有军/图
  “木棉岭上雪霏霏,缀树牵枝照客衣。安得木棉花似雪,尽充贫女木棉机。”明正德年间进士、崑山知县、迁刑部主事、历官湖广副使的方豪经木棉岭时作的这首诗,为木棉岭古道增添了不少秀色。
  木棉岭古道,即常山县城至江山的古道,途经长圩、七里弄、木棉岭、岭脚底、砚瓦山、大陈等地。该古道始于后汉时期,初兴于南宋,兴盛于南宋之后,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木棉岭古道在历史上作用非凡。北宋时期,常山县城与江山大陈、荷塘等地通商日益频繁,因当时尚未建有公路,人们到县城购物或将农产品拿到县城销售,都以肩扛手提步行为主。所以,木棉岭古道是当时常山县城连接江山大陈等地的一条主要通道。目前,木棉岭寺庙旁边的道路上仍保持着一些古道原有的石砌台阶,似乎在见证着这条古道兴衰的历史沧桑。
  自古以来,木棉岭古道流传着许多人文故事,只因近三十年来古道很少有人通往,一些美好的人文故事也慢慢被人淡忘。

  长圩凉亭少女巧对传佳话

  有一年夏天,一邋遢秀才与一云游和尚从江山大陈经木棉岭古道,走到长圩凉亭时已值中午。此时突然雷电交加,乌云密布,瞬间下起了瓢泼大雨。秀才与和尚躲进凉亭避雨后,正巧有一十六七岁的女孩背着一背篓也躲进凉亭避雨。因见有陌生的秀才和和尚,女孩矜持地背对他们,面朝常山港,低头拧着被雨淋湿的衣襟。
  邋遢秀才见状,对和尚说:“我们以河为题,每人出一对子,若谁对不出,谁中午请客如何?”这和尚平时也善舞文弄墨,常以文人自诩,自然满口答应。秀才抢先吟道:“河水向东流,日夜不停留。问水哪里来,开化是源头。”和尚接着吟道:“河水流不息,磨圆无数石。晴天水潺潺,雨季水涛涛。”接着,秀才催少女道:“该轮到你了,若对不上或不对也行,中午请我们吃饭便可。”少女捋了下刚才被雨淋湿的刘海,仍面对河水道:“河边避雨来,遇见两蠢材,一头臭秃驴,一个酸秀才。”和尚两人一听,羞得脸红耳赤,心想:“真是自讨没趣。”也不顾下着大雨,离开凉亭往县城方向逃去了。

  放牛娃与砚台石的传说

  中国有文房四宝,砚台是四宝之一,西砚是砚家的一位娇子。西砚又称紫金石砚,砚石产于青石镇砚瓦山。
  传说砚瓦山的砚石最早是由一放牛娃发现的。在很早很早以前,砚瓦山这里不叫砚瓦山,一说叫长坞(因那时没有公路,是一条长长的山坞),一说叫南坞坑。村里有一徐家少年,聪明伶俐,自幼好学。只因家境贫寒,从小帮富人放牛。有的同龄人背着书包读私塾,徐家少年常常在窗外偷听老师讲课,并按老师教的字,用树枝在地上学着写。
  有一次,他把牛放在山坞里,人却偷跑到村里学堂窗户上听课,后来牛逃到人家地里啃了一大片豆苗。因为要赔偿,被父亲着实打了一顿。可尽管受皮肉之苦,仍难以遏制徐家少年好学的劲头。后来教书先生知道这孩子勤奋好学,有意在课后对他进行指导,每天递给他一些作业,作后并进行指正。
  徐家少年到了十一岁时,已写得一手好字,并常帮村民写对联或字据。可由于家里太穷无钱买文房四宝,教书先生送给他笔墨和砚台,并常常给他一些用过的纸进行练字。有一天,他不小心将砚台摔破了,却不敢声张,只是悄悄地流泪。后来,他想着要找一块与砚台差不多的石料,可以磨出一块砚台。于是他一边放牛,一边留意寻找砚石,在找了好多天后,终于让他在一涧溪边找到一块与砚台差不多的石料。他每天除了去偷听课文外,悄悄地一边放牛,一边磨砚台,大约磨了七八天光景,终于让他磨出了一块称心如意的砚台。
  有一天被先生发现了,这先生是识别砚台的行家,他一眼看出,这砚石质地上乘,并非寻常之石。于是先生问徐家少年,此砚石出于何处。徐家少年告诉先生于某山沟内拾得,磨了数天才基本成形。先生听后大喜,忙让徐家少年领他到实地察看。到了涧溪边,拔开荆棘丛仔细查看,只见这里蕴藏着大量上等的砚台石。
  后来先生告诉当地一位姓汪的石匠,汪姓石匠正为找不到上等石材而发愁,马上进行开采砚台石。从此,沉睡亿万年的砚瓦石陆续面世。
  砚瓦山西砚于明代万历年间为生产的鼎盛时期,采石与制作砚台的工匠达上千人,地方官员也把优质的西砚极品作为贡品敬献皇帝。相传在砚瓦山雪坑口,曾有开采砚石留下的一个诺大的山洞,可以容纳上千人,戏班子每年正月在洞厅里搭台唱戏; 七十年代在界牌筑坝时,刨出大量的砚石碎屑,老人们说这是当时应用水碓半机械化制作砚台的作业现场;在前山山坡上全是开采砚石遗弃的石片,还有许多灰不溜湫的原石,虽未曾出坯,却可以让你认知砚台始源。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砚台制作业在此地是相当兴旺发达。相传,这就是砚瓦山村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