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秀溪
宿秀溪,梦中有作,觉来止记“饲雏双燕去还来”之句,次早去璞石,即景促成。
清·孔毓玑淹煞春光兴易灰,眼前有景共徘徊。榴花浥露当茶灶,蒲叶翻风到酒杯。傍母群凫离复合,饲雏双燕去还来。祗怜此璞应怀玉,方士何年为一开?徐德河评析:
今年8月3日,《今日常山》 四版 《人文常山》载《璞信古道:千年穿越咫尺间》一文,其中即有孔毓玑的诗作《宿秀溪》,笔者读了之后感到很有意思。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该诗内容及诗人的创作心情,笔者查阅、考证相关资料,作了如下评析,若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
孔毓玑,字秋岩,江苏江阴进士,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二年(1724)任常山知县。在任期间,曾到过绣溪(今金川街道),并住宿了一晚,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做了一首诗,醒来依稀记得其中一句:“饲雏双燕去还来。”他就依此句促成七律诗一首,“诗肠鼓吹”在古诗人中则少见。
首联“淹煞春光兴易灰,眼前有景共徘徊。”诗人一到璞石村,只见此地景色特别美,春光明媚,过一会儿,天气又变了,变得阴沉灰暗,但是没有下雨。诗人对眼前的景色还是很流连的,徘徊游览,观看不止。
颔联“榴花浥露当茶灶,蒲叶翻风到酒杯。”诗人细心地看到那润湿又带露珠的石榴花,像是茶灶里的火一样红,这时一阵风吹来,把蒲叶的香气吹到酒杯里。这一联把眼前的春色、花红、蒲香、酒味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对仗工整。
颈联“傍母群凫离复合,饲雏双燕去还来。”诗人继续观察远景,只见一群小鸭子依偎在母鸭身旁,愉快地嬉戏,相互走来走去,很亲热;又见空中有两只燕子,一会儿飞出去,一会儿飞回燕巢,给小燕子喂食。这一联在句法上采用主谓倒装的形式,突出“傍母”“饲雏”这种动物的本能和天性。
尾联“祗怜此璞应怀玉,方士何年为一开?”诗人观赏景物后心情很激动,于是发表感想,他说:但愿这块璞石象征怀玉村,成为璞玉浑金那就好了。昨夜我做的那个吉祥梦,希望某一天解梦的方士能为我解开。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睡熟之后做个梦那是常有之事,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大脑潜意识的反应,不足为奇。而孔毓玑,能在梦中作了一首诗,我想这与他的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和尊重为官之道有关。他关心民情,体察民心,而且不辞劳苦在农村住宿,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