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未眠如梦感恩之心永怀那段难忘的青春那一年,我们曾经的高考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柚都文艺 04版: 视觉影像

那段难忘的青春



  犁川
  一年一度,载着一茬茬梦想的高考破浪而来,被时光擦亮的浪花再一次溅湿了我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场火热的高考像退潮的沙滩浅礁,开始筋骨裸露出来。
  七月七日,常山考区设母校常四中为分考点,那时可真是乡村中学莫大的荣幸。早上,天一开眼就火辣辣的。由于紧张,兴奋,期待,担忧,考前竟然一夜无眠,而早上起来头晕脑胀。无奈,只得把脑袋伸到水龙头下,一阵猛冲,仿佛要冲走顽石,洗尽浆糊。开考半个小时内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额上汗珠涔涔,双手发抖。不行,我必须让失控的马车停下来,用湿毛巾狠狠擦了几把汗,再压住太阳穴。先调好焦距吧,让眼睛专注在试题上。终于逮住了一只小蝌蚪———一道有十足把握拿下的四分简答题。这下来了信心,呼吸平稳下来,思想的天空敞亮,下笔如飞……“叮铃铃”考场铃声响起,作文刚好写到结尾。谢天谢地,第一场考试终于由迷迷糊糊开场到比较顺利结尾。
  真正的“烤”验是在下午,气温升至三十八摄氏度以上,地上热油浇过似的滚烫滚烫。幸好城里拉来了一车冰,二十来斤一块,抱到考场里,砸碎了,撒落到考场地面上。这可是一场冰与火的巅峰对决,意志与燠热的贴身肉搏,沉着冷静与心浮气躁的心态厮杀,这一场命运对青春的“烤”量,就这样深深地烙进岁月的记忆里。
  记得周末白雪皑皑铺天盖地不能回家时,我们四个亲密的学友挤在一张床铺上,拥被苦读,时而交流疑惑的问题,乃至为一个歧解的难题争得面红耳赤。
  记得春天的早晨五点多,从四中校园到下西塘,田园小路上,漫山遍野的茶籽山上,东一个,西一个,迎着霞光捧读复习资料,那手工油印的资料散发着亲切诱人的油墨香,那好闻的香味里翻飞着老师忙碌的背景。我们是那么专注、投入。当第一缕阳光打在我们的身上,青春的额头闪闪发亮。
  记得灼热的夏天,晚自习时没有电风扇的教室,人口密度畸高的场景里,汗水沿着鼻翼、脖子,像一条条小溪流下,衣服湿黏黏贴在身上。九点晚自修结束后,一盏盏用小小的“环球”牌小油漆罐自制的煤油灯像星星点灯,照亮我们求知的前程,虽然教室里烟雾腾腾,十分呛人,身上汗水淋淋,翻书时手上的汗沾湿了书页,做题时模糊了演算。后来我和另外一位同学跟我们肖老师商量,教室熄灯后就到他家逼仄的厨房里,弄张学生桌埋头苦练薄弱的数学,常常一做就到深夜十一点多,然后轻轻合上门,走到操场,挂在单杆上翻转腾挪,直至没有力气为止;最后踏着月色,走到校园北边的水井里吊上一桶水,掬水月在手,清冽的水连同明月的清晖一起浇在脸上,一洗整天的汗渍与疲惫。呵,好痛快,在这人声寂寂,虫鸣啾啾的夏夜,我拥有了疏星朗月,拥有了整个天地,更拥有了充实丰盈的心。
  谁说咸菜养育不了青春,铁脚板跑不过皮鞋,埋头苦读会成为百无一用的呆子?正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砍柴、挑煤、抬粪、挖地……贯穿中学生活的艰辛劳动铸就了我们铁打的筋骨,让我们扛得起人生。
  苦战高考,有几多艰辛;青春拔节,又有几多叮咛。七月九日下午最后一场高考结束,铃声响起,我们如释重负,无论结局如何,我们依然笑靥如花。十年寒窗,常四中只是我们人生,不,青春的一个驿站,历经血与火的淬炼,枯燥单调的题海颠簸,我们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一双铁脚,踏平坎坷。只因前方有“大学殿堂”牢牢捉住我的目光。我和同学们满载着师生之谊,同窗之情,又向崭新的未来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