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远门”有感
清·吴士晋
西高峰下路,来往人千亿。熙熙复攘攘,彼各食其力。
黑夜尚奔驰,雨途行弗辍。显者乘肩舆,跨马前驱喝。
贫者肩舆人,负担气抑郁。苦乐太不均,登峰三太息。
徐德河评析:
该诗作者吴士晋,常山县城大东门人。清康熙时贡士,曾任新城县训导。诗人有一天步行,走出“来远门”,见西高峰下的大路上行人来来往往,见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该诗可以划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写西高峰下有一条大路,就是从常山到玉山去的大道。这条大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非常繁忙,人数成千上万(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数字:千亿),他们大多数都是劳苦人民,靠出卖力气过日子的。这一节诗写得真实、自然。
第二节写黑夜行人繁忙的景象。黑夜了,大路上仍有许多车马行走,即使天下雨,车马、行人仍是不停地奔走。看那有钱有势有地位的王孙公子,他们乘着轿子或者骑着马儿,前呼后拥,吆喝逞威。
第三节写诗人立在“来远门”外,看见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显贵者也有贫穷者。显贵者威风凛凛,神气活现;贫穷者唉声叹气,筋疲力尽。穷苦人为富贵人抬轿上西高峰,担子重重地压在双肩上,气喘吁吁,心情忧伤,步伐沉重。诗人触景生情,认为社会贫富悬殊,不合理。最后一句话“登峰三太息”,含有隐喻的意思,登峰如同做人,人生道路是如此艰辛,每登上一步要发出多次叹息声。
诗人吴士晋生活在数百年前的满清王朝初期,那是一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现实有自己的认识,其为人和作品还是值得后人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