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份”转模式 转思路
来料加工“美丽转身”
通讯员 祝雅斌
眼下的常山,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超过了3万多人。昨日,笔者从县妇联了解到,上半年全县发放来料加工费1.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来料加工涉及服装、饰品、雨伞、玩具包装等10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培育经纪人400多名。
“集中发展、扩量提质、做大做强”是全县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近年来,县妇联强化政策扶持、场所建设、提升素质、企业孵化等措施,加快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步伐。来料加工企业纷纷转“身份”、转模式、转思路,逐渐成为低收入家庭致富新门路、留守妇女就业新岗位、青年创业新途径。
转“身份”闯新路
昨日,招贤镇泉目山村的玩具包装来料加工点,20多位工人正熟练地包装各式玩具。“过几天就要交货了,大家加快速度哦。”负责人吴吉虎边清点产品,边做好登记。
“转为企业后,信心更足了,相信订单会越来越多。”吴吉虎欣慰地说,7月初,他将加工点注册为常山县天城玩具加工厂,还购买了大批设备,准备实现机械化生产。
今年,我县出台了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新政策,加大对来料加工企业上规模奖、上台阶奖、贷款贴息及个转企等奖励优惠力度。县妇联主动与工商、环保部门对接,畅通环评渠道,简化对来料加工户的工商登记手续,并利用各种会议、培训等机会,邀请工商部门业务人员做好政策的解读宣传。目前,我县已有26家加工点实现了“个转企”,有30多家直接登记为企业。
转模式扩规模
新昌乡郭塘村约3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厂房内,60多位工人正赶着包装一批发往义乌的丝袜。来自义乌的客商金建平介绍,当初选择在这里投资兴业,正是看中了常山来料加工产业发展的势头。走工厂化发展道路,不仅很好地吸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更提升了市场竞争优势。
最近,由县城投公司牵头建设的赵家坪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已完成前期土地平整及规划设计工作,预计将于明年7月完工。目前招租的加工项目已在洽谈联系中。示范基地建成后,经纪人可采用租赁的方式,实现工厂化生产。
“针对一些经纪人急需扩大加工场地、外地客商想规模入驻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与国土、住建等相关部门联系,在来料加工集中村建设来料加工厂房。”县妇联主席王玉娟介绍,2011年,我县规划建设了17幢来料加工厂房,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主体验收。其中招贤镇樊村、白石镇小白石村等6幢已投入使用,球川镇球川村及辉埠镇西坞村来料加工厂房出租工作正在洽谈中。2012年规划建设的8幢厂房有4幢已开工建设。
转思路谋发展
“现在客户需要什么手套,我们就能做出什么手套。”青石镇飞碓村来料加工经纪人应学飞介绍,前几年他主要加工普通劳保手套,虽然价格实惠,销路一度较好,但不少客户反映手套质量不佳,容易脱线。
应学飞通过不断尝试,完善加工程序,做出的尼龙工作手套卖到了两元一双,接到了不少大订单。随后,他主动和外贸公司联系,将产品打入韩国等国外市场,并成立网店,开拓网上销售市场。1至7月,他累计发放加工费近70万元,同比增长10%。
饰品加工经纪人余晓青自主设计珠花样式、“阿哈伞业”不断创新雨伞款式发展自我品牌……接单、产品设计、加工“一条龙”服务,越来越成为许多来料加工经纪人提高竞争能力的法宝。此外,我县现有10多家来料加工点开拓电子商务渠道,如白石镇有金饰品厂在天猫注册成立电子商城,金川街道翰林汽车用品厂在阿里巴巴注册成立网店,实现网上销售。
“打造来料加工转型升级的‘常山模式’ 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心。”王玉娟表示,要进一步鼓励从业者转变发展思路,加快分散型和小户型经纪人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化、基地化、品牌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