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儿蜇人
连中福
小时候被蜂蜇,却不害怕,那是因为并不在乎被蜂蜇后脸上会“破相”。父亲从桶养蜜蜂巢中割蜜,从不戴防蜂帽,我也赤头在一旁守着,父亲说:“快离开,躲进房间去。”我不听,依然守在一旁看,嘴里流着比蜂蜜还多的口水。
有时脸上真被蜂蜇了,母亲会帮着拔去毒针,然后说:“去,采点黄荆叶搓搓就好了。”按照母亲说的去做,果然有效。处理好痛处回来,父亲也不搭理我,只顾割他的蜜,并顺手从盛蜜盆中拿出一块蜜脾递给我:“拿去,离远点吃,要不,等会蜂儿会把你蜇成大猪头。”我接过蜜脾,跑到屋后柚林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我知道,父亲的话有道理,拿着蜜脾在割蜜现场吃,蜂儿们会闻蜜而围。再说,那黄荆叶的气味大,刺激性强,更易激怒蜂儿。
我开始收养那群土蜂时,压根就没戴过蜂帽。因为父亲养了半辈子土蜂,从没买过那玩艺儿。在乡下,多数零散养蜂人也不戴那玩艺儿,说那东西罩起来看蜂不方便。再说,大老爷们还怕被蜂蜇一口?大不了就当是被毒蚂蚁咬了一口。
当时用蜂桶收蜂时,蜂儿也许知道流落在外无法过冬,我用蜂桶靠近它们时,都挺温顺地进入了蜂桶。虽然有些蜂儿不断在蜂团上起飞降落,四周巡视,但没有蜂儿主动攻击我。上万“战斗员”进入作战阵地,却未伤我一根汗毛。
起初数月,蜂儿在桶内饲养,我虽也隔三差五抱起蜂桶往里瞧瞧,但密密麻麻的蜂儿包围着蜂王和小巢脾,既未见蜂王,也不见巢脾,蜂儿自然不会蜇人。
养蜂后第一次被蜂蜇,是在为蜂过箱时。那是一次强制拆迁,蜂儿自然不愿意,我在强行赶蜂离脾时,警卫蜂首先冲击我面部,似乎是在警告我:“别伤害它们!”我害怕蜂儿蜇我,就用手掌拍,结果眼睛附近的脸部被蜇一口,当时感觉有一点疼痛,并出现了一个痒痒的红点。我赶紧用肥皂水擦拭伤口,并涂了些风油精。虽然痛痒感有所缓解,但红肿却在加重。两小时后,眼部周边出现明显红肿,眼睛视线受轻微阻碍。
忙后准备出门时,我站在镜子前反复端详,那样子真是可笑:原本就不大的眼睛,此时变得更小,原来还算平整的脸庞,此时变得高低不平,凹凸明显,如此这般出现在熟人面前,还不让人吓出病来!我此时才醒悟:原来人们怕被蜂蜇,并不是担心有多少疼痛,而是担心容颜受损。我戴上墨镜,走在街上,尽量避开熟悉面孔,有避不开的熟悉者问:“为何这番装饰?”我回答:“眼疾!”
有了被蜇的经历后,我开始关注蜂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蜇人,并开始打听何处有防蜂蜇的蜂帽购卖?当从邻县的蜂具专卖店买回数顶蜂帽后,每次看蜂就戴上那玩艺儿,相当有用。
初夏早晨,有二至三级偏东风,蜂儿外出采集积极,可当我打开蜂箱时,警卫蜂与无风的早晨不一样,警惕地在巢框来回巡视,不时起飞冲击我头部和手臂。我放下脾儿快步离开,蜂儿追击,撞击蜂帽,企图蜇人。我断定:有风的早晨应少开箱或不开箱看蜂,否则,易被蜂蜇。上午八点后,风停,太阳正常升起,温度适中,开箱后,蜂儿温和,警卫蜂也没冲击人,此时,应是适宜看蜂的时段。
连续几日下午四点之后,开箱看蜂,蜂儿情绪比此前急躁,更多地表现出不欢迎状态,警卫蜂不断撞击、警告我。如果没有防范措施,不知道又被蜇了多少次!通过实践我发现,雨天、风日、阴暗和气温在8℃以下,都不适宜开箱看蜂。
土蜂恋脾性强,守脾执着,要将驻守巢脾上的蜂儿赶离巢脾或抖落时,容易被蜇。每次赶蜂或抖蜂时,都会有蜂儿落在手上,即使不被蜇,也被蜂足抓得痒痒的。我就戴上超薄的橡胶手套,既能防蜇又不影响操作。老蜂人见状,半开玩笑说:“我从不戴手套,手上被蜜蜂蜇几回,既不影响美观,又能促使关节血液循环,让关节更加活络。”听老蜂人这般说,我以后赶蜂时也脱去了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