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向军
“这些鞋垫是我这几天没事用裁缝机踩的,用旧布头做的,很环保,另外也能让家里的裁缝机‘运动、运动’。”周末在爸妈家吃完饭,正要离开时,母亲从房间里拿出几双鞋垫递给我。这又让我回想起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
我家的“向农牌”缝纫机已经工作了近四十年,父母搬了几次家,都没舍得让它“下岗”,依然把它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并用花边布罩罩起来。
那时候,父亲是教师,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母亲不仅要干农活,还要照顾我们姐妹三人,为了给我们缝补衣服,经常是忙到大半夜都不能休息。
那时商品匮乏,买缝纫机这样的“大件”,还得凭票供应,而这些票发到单位的数量少得可怜。父亲用好不容易得到的供应票买了这台缝纫机,花了一百四十多元,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以后,母亲缝缝补补的活儿就变得轻松多了,负担减轻了不少。
以前,母亲为了给我们姐妹做衣服,每天都闲不下来。如今我们都长大成人,生活也好了,这台缝纫机还是整天陪伴着母亲,不是给我们跑个床单,就是给我们做个鞋垫,母亲已经离不开它了。每当我们想把缝纫机“更新换代”或“以旧换新”的时候,看着母亲那难舍难分的样子,我们又打消了念头……
最近这些年,不用再自己做衣服了,缝缝补补的活儿也少了,缝纫机就经常“待业”,但我还是爱听母亲脚踩缝纫机的“嗒嗒”声,好像在诉说着往日的忙碌。我感觉只有这样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才是真正的温馨。
很长时间里,这台缝纫机一直“嗒嗒”地响个不停。在穿着朴素的年代里,母亲经常会积攒一些漂亮的布头,在昏暗的灯光下,踩踏着缝纫机,给我们姐妹裁制出一件又一件花色各异的新衣裳,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缤纷的色彩,让我们终生难忘。